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葬禮上的死亡___電影觀後心得



電影    葬禮上的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參加過葬禮,那真是讓人不快的記憶。

大把的鮮花、國樂團、還有把葬禮當作社交場合的陌生人。

我記得很清楚,坐我後方的阿姨從頭到尾都在聊天。

聊天的內容從兒子的成績,到明天相約逛街。



雖然東方跟西方葬禮有所不同,

但從電影看來,參加的人是相同的。

真心感到難過得家屬,還有假裝前來關心的人。


有一句話雖然是電影不重要的小細節,

但我印象深刻。


是主角在講禱告詞前所說的:

「感謝有這麼多人前來....實際上看起來,他死後有更多的朋友」

看完這句就不自覺的點頭。


這部電影以比較輕鬆的方式來面對死亡話題,

雖然是有點誇張,但以這種方式訴說,更能讓人反思。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關於我沒看懂的藝術



安藤忠雄和James Turrell合作
作品名:Backside of the Mo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近去日本玩﹐,參加直島藝術季。

我並不是要分享這件作品是多麼讓我驚豔,

因為我根本沒看懂!


剛進去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

之後則是漫長的等待直到終於不耐煩。

四周稍微亮了點以為終於要開始了,

結果這就是結束。


作曲家John Cage 的4'33''(全曲沒有任何音符)

讓準備聆聽音樂會的觀眾一頭霧水。

我想我完全能夠理解當時那些觀眾的感受。



藝術非得要這麼難懂嗎?



雖然我聲稱我喜歡藝術,

可是現在我開始懷疑起自己







直島藝術季連結: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Cy Twombly 專題




報告主題:Cy Twombly

                1) 從過往的寫實創作經驗中,探討表現媒材、表現手法與目的、對寫實的觀感。

                2) 從Cytwombly的作品中討論出最欣賞的系列並分析其特質與表現方式。
                  (列舉五張以上的作品圖片)

                3) 綜合上述兩點討論,Cy Twombly 以哪些方式進行非具象的創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從過往的寫實創作經驗中,探討表現媒材、表現手法與目的和對寫實的觀感。

                             繪畫領域中我們可以利用鉛筆、炭筆、粉筆……等各式各樣的媒材,

                             藉以在畫面中使使物體形象、動態、質感、明暗、色彩、比例更加明確。

                              而人為何要描繪現成物?

                人類是無法憑空創造,即便能描繪出再奇異的物體,

仍是與過往見聞經驗融合產生,
                             於是了解具象物體對創作非常重要,他給了創作參考依據,

                             並且精於刻劃的人往往觀察力過於常人,當力求寫實之後,
 
繪畫將能更進一步地簡化, 同時發展出自我風格。

       寫實可以是單純創作,也可以是練習手法,

或者透過寫實易於引導觀看者了解背後的含意。
           
       有些人喜歡寫實創作,因為無需憑空想像,

       有些人則否,且期望更有趣的形式,無論何者,寫實都是創作中基石。


       2)

       玫瑰系列的畫作隨性自然,像是 cy Twombly 身情緒的抒發。

       畫作的線條自在,作者並不刻意保持畫作的乾淨,
 
而顏料的流動,保留創作的當下。

       玫瑰的輪廓模糊,色彩鮮豔飽和,卻不會有一般玫瑰的庸俗感。


        3)


       在了解 cy Twombly 的創作之後,

我們發現他使用的媒材與具象繪畫是一樣的,

       但他並不刻意去表現物體的形象、光影等寫實因素。

       在"玫瑰"系列中,部分作品cy Twombly 以單一顏色塗抹出玫瑰的初步色彩,

       再進一步以不同顏色隨意勾勒出類似玫瑰的外型。

       cy Twombly 忽略具象繪畫時玫瑰的細節,

而是以線條、色塊和色彩模糊玫瑰的形體,展現抽象的概念。

       cy Twombly  的創作不介意觀賞者是否理解,而重視個人情感的抒發,

       因此,他的作品含有強烈的個人意識。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消失的主體__陶亞倫 觀後感想


這次盡情的玩「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然不懂主題所要表達的,但是這次看得很盡興。

光的投影及反射,讓人感覺虛擬、夢幻又神祕。

尤其是透過反射後再看自己的影像,

原本真實存在的自己好像不曾存在一樣。


我覺得這個展酷爆了!

「光」成為藝術的媒材,

反射的倒影比真實還要美麗。








想你時世界為之溶解__莊昀個展 觀後感想



這次,讓我深深了解到一件事情,我完全不懂藝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件一萬多塊的拖把。

或許我已被世俗的價值觀深深影響,只懂得看價錢,而不是畫。

但我真的很驚訝。


我被價值觀影響,不再會單純觀賞某件事物。

把簡單的事物變得複雜。

把無意義的事物套上大道理。


但這次藝術家的作品,並非要探討社會,而是檢討自身。

這些作品不過是探討的過程所產生的東西,重點是創作的過程。

這些作品所用的媒材都是用日常所見的用品,簡單卻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