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Josef Alber 與 James Turrell 專題



Josef Alber 與 James Turrell 專題

 1) 這兩位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背景與創作媒介

2) 這兩位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進行色彩的探究

3) 比較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展出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這兩位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背景與創作媒介


  Josef Alber一生致力於藝術教育,
  他先後任教於德國包浩斯、美國黑山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
  其中包浩斯的影響最為深刻,他在32歲那年才當了包浩斯的學生,
  並在畢業後於此任教,後來納粹因包浩斯太『不德國』,而將學校解散,
  於是Josef Alber移民去了美國,
  一併把包浩斯精神帶去,對美國與世界都有深遠影響。
  而他的創作媒介與其說是用什麼方材料,不如說就是色彩本身,
  也許是對於學習的熱誠,他對色彩研究非常深入,
  並用不同色的方塊等距內縮,感受色彩與排列的變化。

  James Turrell出生於高知識分子家庭,他在16歲那年就已經拿到飛行員執照,
  並學習知覺心理學、數學、地質學與天文學。
  他的家庭與受教程度對他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他的作品以光作為素材,
  他曾說『我將光當作一種材料, 但是感知才是我的媒介。
  我希望你能看你所看,感你所感。』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至今仍在繼續的「火山口」計畫,
  將一個死火山口改造可見的天文台。

  James Turrell的其他作品通常會將觀看者封閉在空間中,
  控制光線使觀看者透過光線變化對環境有不同的感受。

2) 這兩位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進行色彩的探究


  Josef Alber眾所皆知的是他對視覺色彩研究的投入,並捨去繁複的繪畫形式,
  將純粹與簡約帶入畫中。
  他最為著名的是《向方形致敬》(Homage to the Square)系列,
  他將不同色彩的方形以同心的方式內縮,呈現出相對位置與色彩的關係。
  「他精確地計算了每塊顏色區域的面積,設計好他們之間的對比,
  將顏色同樣不加調和地直接刮到畫布上,三個或是四個同心方由內向外擴展。
  為達到色彩的精確性,他甚至記下了這些顏料的生產廠家和名稱在畫布的背面。」*1
  對美國抽象藝術有著極度深遠的影響,
        也成為美國「歐普藝術」(OP Art)與「硬邊藝術」(Hard-edge painting)的先驅。





        James Turrell以光為材料,感知為媒介,由此可知色彩是為了創造觀看者的感覺,
        由於James Turrell曾經學習感知心理學,因此在創作上大量運用色彩與視覺營造錯視,
        由這美麗的錯誤中影響人的心理感受。




                                         3) 比較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展出方式

         Josef Albers 作品的展出方式如同他作品一樣純粹,整齊並列掛在牆上,
         是屬於一般美術館展覽的形式。
         他作品研就是非常嚴謹、細心的,
         有時畫作必須凝視非常久才能看出顏色之間的差異。




          James Turrell曾說:「有時候在觀看某些東西的時候,我會有點急躁。
          老實說,蒙娜麗莎在洛杉磯展出時,我只看了13秒。
          但是,你知道的,現在有一個慢食運動。或許我們可以來個慢藝術運動,
          花一個小時來欣賞作品。」


         「我的作品是創造一個空間讓光得以棲息,而觀者如何面對這個空間。
           通常,我們張著眼,卻對光線視而不見,這提醒了我,
           我們必須要有另一種觀看的方式。」*2

            James Turrell跟Josef Albers 作品觀看方式兩邊有個共通點,
            都必須長時間的凝視、觀看,才能體會出其中所隱藏的秘密。

            但不同的是,Josef Albers是平面的視覺,James Turrell則是必須走進去空間中。
            他的作品已經不再是觀看,而是去體驗。不只是眼睛去看整個空間,
            甚至可以在空間中隨意走動,讓身體去感受空間給你的感覺。

*1 引用於: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139538

*2 引用於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type=0&serial=857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Jackson Pollock 專題



1. Jackson Pollock的非具象繪畫手法是什麼?

 2.請選出Jackson Pollock的一件作品做分析。
  (藝術家的生活背景對創作的影響?
歷史對於創作者的影響有哪些?
以及針對藝術家在創作時的身體狀態等等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Jackson Pollock的創作手法是滴畫法,他用畫筆、或者是樹枝的枝條沾上顏料,
用手臂揮灑或是滴濺顏料,拉出線條或者是輪廓,而不是用筆碰觸到畫板。
也因此,畫作線條會因為他的移動速度和力道,而有不一樣的粗細程度,以及難以掌控的不規則感。
他選擇不將畫布固定在畫架上,而是鋪在地上,所以他在作畫時常需要靠走動來繪製作品,
也同時讓他更加接近畫布和他所揮灑出的成果。

有時,畫的角落會看到他的手印,卻沒有他的簽名。
他用掌印取代親筆簽名。如果是簽名的話,像是附加人為的符號在畫作上,
想向世人宣告所有權,而用掌印雖然也有相同的意義,
但比較不像是附加物,而是自然為作品的一部份。



2.

Jackson Pollock 在1951年的作品顏色是沉重的,有一部分系列的作品都以黑色顏料繪製。
這可能是因為他在此之前人生訊迅速達到巔峰而產生的後遺症。
突然各方媒體的注目帶給他壓力,一批畫廊爭相搶著要他的畫作,再加上個人對繪畫品質的要求。
原先不安穩的情緒加上壓力,只有繪畫與酒是他發洩的出口。
這幅畫上右方有兩個人,是具體的事物,我想這是他情緒的象徵。
用潦草的線條、滴料去勾勒人的形體,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安、煩躁,
或者這是他另一種嘗試,甚至藉此來撫平他扭曲的內心。

期的時候,他在原先抽象的繪畫上加上具象的事物,
好像又繞了一個彎回到具象創作,但手法、身體狀態和心理層面都讓他的畫作更具深度,
另一方面他也想要突破滴畫法的技巧。

這幅畫自由隨興的線條,是他及時完成的結果,
而不是先前畫過草圖、擬定好底稿的結果。
但相對於更早一些的畫,因為加入了具象的成分,所以在繪製時需要更多的考慮。


「雖然這一階段的畫作很像隨機事件的偶然發生,似乎所有的佈局與結構都是當下才決定的;
且作畫前他從不擬草稿或底圖。Jackson Pollock卻否認了意外的存在。
對他來說,每當創作一幅作品之前,腦中已想好大致方向......
他宣稱這種創作哲學為”No Limits, Just Edges”。」*1


當他在畫巨型繪畫的時候,總是會繞著畫來回走動。
他在畫畫的同時,他全身都在運作,適度的運動更幫助他專注繪畫,同時讓他消耗掉許多負面的能量。
他酗酒的傾向,可能間接幫助他達到繪畫狀態,忘記世俗所有繁雜的事,
使他只需要專心畫圖,暫時舒緩緊繃的神經。


而他的作品名稱並沒有用具體的名稱,反而是用編號。
或許是因為他不願意賦予畫作太多的意義,只是記錄一系列的”實驗”。
也有可能是他在作品中投入太多的情緒,而不願意被發覺。


波洛克:「被動地接受這幅畫提供的意象,而不要先入為主地帶著主觀印象去尋找主題。」
波洛克的妻子克拉斯納說波洛克「以前會給他的畫進行傳統的命名,而現在只是對他們進行編號。
編號是中立的,他們使得人們把作品作為純粹的畫來對待。」*2

*1 引用自http://blog.sina.com.tw/22494/article.php?pbgid=22494&entryid=607458

*2 引用自 維基百科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聖誕廣告



最近聖誕節快到了!

英國的百貨公司John  Lewis 推出了新的廣告,

由Adam&Eve/DDB製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近朋友傳這部影片的幕後花絮給我看。

幕後花絮工程浩大,而且每一個部份都很細心。




我喜歡以前手繪做出來的動畫。

我認為很多東西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手工的才能帶有一份感情。

尤其是當製作者專一、專心的製作東西,

那樣的動作對物品注入的情感。


但現在有很多影片追求3D電腦動畫。

雖然並不是不好,

但手工因為花費長時間而顯得珍貴。




其實我覺得,幕後花絮還比廣告精彩!






最近正在做的事情



最近正在畫動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很喜歡畫畫。

所以現在正在做的作業是手繪動畫。

我個人認為手繪動畫是一種自虐的過程。


比如最近才剛剛畫完的轉頭動作,

不過是個簡單的動作卻畫了五十幾張才能夠完成。



或者是這再用電腦一張張圖片製作動畫,

但一不小心做錯一張圖片,

可能就必須一口氣刪掉了100多張。


不過,

最累人但卻也最讓人驕傲的,

就是當你一張張畫串在一起開始動起來的時候,

那種滿足感讓人上癮!

而且會讓人想要不斷播放剛製作完的影片。



最近仍然在努力中。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父愛_攝影師 Engledow



攝影師Engledow的女兒Alice Be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網路上無意間看到的照片。






這真是太可愛了!

Alice Bee出生在2010年12月,她的誕生帶給攝影師許多拍攝靈感。 

Engledow花了很多的精力來記錄女兒的成長,記錄自己和女兒的相處時刻。



照片雖然是靜態,可是畫面卻訴說了一段故事。

這是我認為照片神奇的地方。

而且這組照片最棒的是大人與小孩之間的對比。

像是爸爸逗趣的表情,誇張的肢體,

看起來還比較像是個孩子。

女兒有時是一臉無奈或是天真無辜,

可是行為卻比較像大人。


不只如此,在照片中還可以感受到父親對女兒滿滿的愛。

三歲小畫家__Iris Grace


Iris Grace Halmsha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實這位女孩是位患有自閉症的小朋友,
父母帶她去求醫之後,醫生建議可以嘗試藝術治療,
於是Iris Grace拿筆畫圖,卻展現驚人的藝術天分。

 (引用自:http://news.gamme.com.tw/517929#ixzz2kE8qK8K1






不得不讚嘆她的天分!

光是看這些作品還以為是大人畫的,

結果畫家居然才三歲。


我很喜歡小朋友的繪畫,

尤其是天馬行空的幻想,

那些純真的色彩是大人畫不出來的。


但不同於小朋友鮮豔、明亮、大膽的配色,

Iris Grace的色彩帶著典雅、夢幻的氛圍。


她色彩中的淡藍色真是太漂亮了!



Iris Painting in the garden video


但我認為,最棒的是她全心投入繪畫的樣子。

純粹的畫畫,

不是為了表達意義,或是提醒世人某個重大議題。

只是為了想畫而畫。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插畫家__中村佑介



中村佑介  
YUSUKE NAKAMUR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簡介:

(1978年)是一名日本插畫家音樂家漫畫家
(引用自維基百科介紹。)


中村佑介先生是日本人氣插畫家,
不只是幫人氣小說 推理要在晚餐後 畫插畫,
還有為樂團ASIAN KUNG-FU GENERTION設計CD封面。



小說 推裡要在晚餐後 插圖



ASIAN KUNG-FU GENERATION   CD封面


他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插畫家,

尤其是他畫裡的少女帶有某種氛圍,

那種氛圍恰當的符合青春年華。


他所繪畫的少女通常是側臉、面無表情的神情。

後面的背景卻是夢幻繽紛,充滿奇幻的感覺。





而且,他的作品非常具指標性,讓我在書店中一眼就能認出。

少女的側臉、配色鮮豔、動物、奇幻的背景等等。

這些不斷出現的元素,變成他作品的特點。

跟他早期的作品大不相同。



早期的作品以黑白色調為主,加上一點點紅。

他現在的繪畫風格我很喜歡,可是跟以前比起來好像少了點什麼。

以前的作品有種文學氣氛,

少女的氛圍帶點憂鬱。



他眾多的作品中,我最喜歡是這張。

有種委婉的色情感,卻不會讓我覺得不輸服。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我的意外爸爸__電影觀後心得



電影   我的意外爸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因為醫院的失誤,

才發現相處六年的孩子竟沒有血緣。


血緣在家庭裡是重要的聯繫、一種證明。

我認為血緣更是有一種力量,可以鞏固一個家庭。


但更深厚的是彼此相處過的時間,

留在記憶中無法抹滅的。


人與人相處過後會產生情感,

那份情感才是家庭的核心。

父母對於孩子的一種期望和寬恕,

孩子對於父母的一種信任與愛,

愛與被愛凝聚鞏固了家庭。



日本電影的格調對我來說相當新鮮,

沒有像好萊塢式的快步調,

鏡頭畫面給人一種寧靜、安祥的感覺。


Julie Mehretu 專題




報告專題 : Julia Mehretu

        1)    分別列出每位組員對於Julie Mehretu作品的10個觀感

        2) Julie Mehretu 用哪些創作媒介以及哪些手法進行非具象創作

        3)選出Julie Mehretu 的某個系列作品做深入分析與探討,至少5張圖

        4)課堂上的六支影片中,哪幾支是令你們感到最有收穫的,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Paul McCarthy: "Painter"__觀後感想





Paul McCarthy: "Painter"
199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完影片讓我很確定一件事情,我完全不想看第二次。

在看影片途中有好幾次讓我想打他。



發出惱人的噪音、

行為怪異又瘋癲

還有無比醜陋的巨手。


不過,我覺得當他表演畫家創作的狀態是非常精確的。

雖然有點誇張,但是瘋癲的精隨卻完美的演出來。


我覺得創作的時候會呈現恍惚的狀態,

又有點像是在冥想的感覺。

會專心到心無旁鶩,全心投入在其中。


影片中的畫家作畫時就是如此。

當他創作的時候是全片最安靜的時刻。


影片: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葬禮上的死亡___電影觀後心得



電影    葬禮上的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參加過葬禮,那真是讓人不快的記憶。

大把的鮮花、國樂團、還有把葬禮當作社交場合的陌生人。

我記得很清楚,坐我後方的阿姨從頭到尾都在聊天。

聊天的內容從兒子的成績,到明天相約逛街。



雖然東方跟西方葬禮有所不同,

但從電影看來,參加的人是相同的。

真心感到難過得家屬,還有假裝前來關心的人。


有一句話雖然是電影不重要的小細節,

但我印象深刻。


是主角在講禱告詞前所說的:

「感謝有這麼多人前來....實際上看起來,他死後有更多的朋友」

看完這句就不自覺的點頭。


這部電影以比較輕鬆的方式來面對死亡話題,

雖然是有點誇張,但以這種方式訴說,更能讓人反思。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關於我沒看懂的藝術



安藤忠雄和James Turrell合作
作品名:Backside of the Mo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近去日本玩﹐,參加直島藝術季。

我並不是要分享這件作品是多麼讓我驚豔,

因為我根本沒看懂!


剛進去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

之後則是漫長的等待直到終於不耐煩。

四周稍微亮了點以為終於要開始了,

結果這就是結束。


作曲家John Cage 的4'33''(全曲沒有任何音符)

讓準備聆聽音樂會的觀眾一頭霧水。

我想我完全能夠理解當時那些觀眾的感受。



藝術非得要這麼難懂嗎?



雖然我聲稱我喜歡藝術,

可是現在我開始懷疑起自己







直島藝術季連結: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Cy Twombly 專題




報告主題:Cy Twombly

                1) 從過往的寫實創作經驗中,探討表現媒材、表現手法與目的、對寫實的觀感。

                2) 從Cytwombly的作品中討論出最欣賞的系列並分析其特質與表現方式。
                  (列舉五張以上的作品圖片)

                3) 綜合上述兩點討論,Cy Twombly 以哪些方式進行非具象的創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從過往的寫實創作經驗中,探討表現媒材、表現手法與目的和對寫實的觀感。

                             繪畫領域中我們可以利用鉛筆、炭筆、粉筆……等各式各樣的媒材,

                             藉以在畫面中使使物體形象、動態、質感、明暗、色彩、比例更加明確。

                              而人為何要描繪現成物?

                人類是無法憑空創造,即便能描繪出再奇異的物體,

仍是與過往見聞經驗融合產生,
                             於是了解具象物體對創作非常重要,他給了創作參考依據,

                             並且精於刻劃的人往往觀察力過於常人,當力求寫實之後,
 
繪畫將能更進一步地簡化, 同時發展出自我風格。

       寫實可以是單純創作,也可以是練習手法,

或者透過寫實易於引導觀看者了解背後的含意。
           
       有些人喜歡寫實創作,因為無需憑空想像,

       有些人則否,且期望更有趣的形式,無論何者,寫實都是創作中基石。


       2)

       玫瑰系列的畫作隨性自然,像是 cy Twombly 身情緒的抒發。

       畫作的線條自在,作者並不刻意保持畫作的乾淨,
 
而顏料的流動,保留創作的當下。

       玫瑰的輪廓模糊,色彩鮮豔飽和,卻不會有一般玫瑰的庸俗感。


        3)


       在了解 cy Twombly 的創作之後,

我們發現他使用的媒材與具象繪畫是一樣的,

       但他並不刻意去表現物體的形象、光影等寫實因素。

       在"玫瑰"系列中,部分作品cy Twombly 以單一顏色塗抹出玫瑰的初步色彩,

       再進一步以不同顏色隨意勾勒出類似玫瑰的外型。

       cy Twombly 忽略具象繪畫時玫瑰的細節,

而是以線條、色塊和色彩模糊玫瑰的形體,展現抽象的概念。

       cy Twombly  的創作不介意觀賞者是否理解,而重視個人情感的抒發,

       因此,他的作品含有強烈的個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