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上松真美子 Mamiko Uematsu


上松真美子
Mamiko Uematsu

1949/4/20 生於日本歧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作自述

                                     『眼睛裡映襯的事物、耳朵裡聽到的聲音、身體感受到的感覺,
                                        心中感受到的心境,全部能用顏色來表達。

                                        花草樹木、風和空氣等的香味也有其看的見、感受的到的顏色。
                                        柔和的顏色、寬舒的顏色、寒冷的顏色、壓抑的顏色、
                                        硬朗的顏色、溫和的顏色等等,顏色是千變萬化的。
                                        我每天感受到的顏色,被籠罩著的顏色,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著。(注1)



把一切所感受到,化為最純粹的顏色。

不以線條去勾勒且限制自身的感受,不以印入眼簾的影像如實的描繪,

而是用純粹的顏色濃郁的推疊在畫布上,展現抽象的視覺。








我喜歡她這一系列的作品,顏色以粉色系為主,

我認為,這樣的用色,恰恰好顯示出她女性溫柔天真的那一面。

還有她最後用蜜蠟淋在畫布上,讓我想到甜食最後會淋上蜂蜜的感覺。


還有蜜蠟凝結在畫布上所形成的肌理,讓純粹的顏色上多了立體感。

蜜蠟凝結後透明的質感,也讓顏色上有不同的深淺濃暗。


不僅柔和、強固的蜜蠟能守住所有的心思。(注2)










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0225課堂六首歌



聽六種不同類型的音樂,並描繪身邊的物品。






我想像樂曲是湧泉或是流水,
顏色是清澈的藍色、摻雜著穩重的灰藍色調,並以彎曲的線條描繪抽像的時間。






我描繪手錶的表面,而每一個顏色是我聆聽音樂的當下,把音符跟曲子直覺的畫下來。






這首歌是情歌,讓我直接聯想到粉紅色,而鄧麗君甜美的歌手讓我聯想到接近圓的曲線。我想像相愛人生活會互相碰撞、影響並且給予對方束縛,所以畫了兩隻手錶相互連結。







 這首曲子一開始有點吵雜的噪音,所以用 灰黑色塗抹描繪手錶的外觀。
後來有女性的聲音加進來,聲音讓我聯想到冰晶,所以用了淺藍色混雜在裡面。



 





這首曲子不斷的嘶吼、吶喊,所以用深色的畫出尖銳的線條,用力刻畫手錶。







這首歌曲給我輕快明亮的感覺,並且讓我聯想到部落名族的舞蹈,
想像他們正在跳躍讚頌太陽。所以描繪手錶的時候用了點。




當我在畫圖得當下,發現音樂會讓我在腦中產生許多畫面。
音樂一首曲子並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讓我安排畫面,所以我是以直覺去畫圖。
比起理性我更偏向相信直覺,腦中突然的靈光乍現幫我選擇顏色。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米羅特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安.米羅 Joan Miró
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
西班牙三大藝術家之一。
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之一。




從2014/1/18~4/27國立美術館展出米羅特展,趁著剛開學不久去看了。
國立美術館很用心,在展覽室前面立了一面牆,介紹了米羅畫中的符號,以便觀眾在觀
看展覽時可以去觀察、理解。

他的符號是畫的語言,每個符號可能是代表著情感、也可能是某種形象,不斷重複的符
號也可能演變成另一種意義。這些相似、雷同的符號構成他的世界。
對於他的作品我只能純粹的欣賞,卻不能領會他作品中的意義。我只能藉由辨認符號來
猜想他想要表達的事情。
他的顏色是單一的,通常每幅畫最多只有5種顏色,紅色、藍色、綠色、黃色、黑色。
雖然畫面中的顏色不多,但卻不讓人覺得畫是呆板的。相反的,他的畫有著律動感。

而我最佩服的是他所創立出來的語言,這些獨有的符號成了他的藝術風格。這必需要長
久的累積才可以形成,必須不斷又不斷的繪畫才能演變出意義。他對於藝術的執著與熱
情、大量的創作讓人敬佩。


鳥群 (1956) | The Birds | 52.2*72.3cm | 石版畫 | © Successió Miró / ADAGP, Paris, 2013 .


人物與鳥(1948) | Figure and Bird | 65*50.5cm | 石版畫 | © Successió Miró / ADAGP, Paris, 2013 .


逃離的女孩(1967) | Young girl escaping | 216*50*56cm | 彩繪銅雕 | © Successió Miró / ADAGP, Paris, 2013 .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金魚畫家 深堀隆介



深堀隆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得不讚嘆他繪畫的功力,就像是把一隻真正的金魚做成標本。

但金魚從尾部到每一片鱗片,都事他一筆一筆的描繪出來。


            深堀隆介             

             1995年於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設計系畢業,

             以金魚為題的作品聞名於世,多年來獲獎無數。


(Source: http://timable.com/event/69610 | Copyright © Timable)




             我覺得他最厲害的就是把金魚的動態完美的掌握住,

             讓繪畫有真實的生命。

             光是從他每一件作品就可以感受到他對金魚的喜愛。

               



「亞洲巡弋」看展心得


          1) 展覽中你最欣賞的作品是哪一件?
          2) 展出四個主題中哪一個主題與作品你覺得最為相符。
          3) 請詮釋四個主題之間相互呼應的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展覽中你最欣賞的作品是哪一件?

我最喜歡的作品是的黃子欽的《破音大王》。


製造聲音的機械物品被封印在水晶體無法出聲,
但大量的水晶體雜亂的堆疊在一起,
彷彿聽到了物品所製造的噪音。
而且水晶體裡頭的東西五花八門,讓我會想近看作品的內部。

2) 展出四個主題中哪一個主題與作品你覺得最為相符。



我認為莊普的《召喚神話》與主題最相符。
在他這件作品中,類似像早期台灣的小巷子讓觀眾可以在空間中閒晃。

莊普以及其他藝術家陳松志、徐玫瑩所展出的主題為「物體事件」。

而「物體事件」,
關注「物體」及其周邊環境的相互關聯。
其目標是對抗關於既定素材的舊時觀念,並於另一個層次與之連結。注1

他從新模擬出舊有的環境,表達自己對於現代環境不同的看法,
符合「物體」與周邊環境關連。

「以前的人認為,每個房子都有神明保佑,現在老房子因都市計畫拆除,神明到哪去了?」注2

3) 請詮釋四個主題之間相互呼應的關係。

四項主題的作品不管是從自身個人為發展,或者是由週圍環境出發,都呈現了亞洲的觀點以及風貌。





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



Into the  Wild

導演:西恩潘(Sean Penn)
劇本:Jon Krakauer(原著)/西恩潘(編劇) 
出品時間:2007.9.21 
類型: 劇情
級數:保護級
語言:英語
片長:140分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我看完這部片的時候,有某種想要跑去深山的衝動。

這部電影改編是真人故事,在電影結尾的時候還附了張本人的相片。
那是克里斯生前最後一張照片,雖然身體看起來柔弱不堪,但神情看起來非常的滿足。

不得不佩服克里斯的勇氣,敢獨自一人前往野外生活。
為內心所嚮往的拋棄既有的生活。
最讓我佩服的是,他遠離了人群。

我認為,人類都害怕著孤單。
就算對群體社會所帶來複雜的問題感到不屑,卻也不敢離開群體。
更別說單獨自一人面對未知的大自然,凡事都必須靠自己。

雖然他毅然決然的離去看起來荒謬,
還讓他的家人如此的擔心。
但我卻嚮往能像他那樣可以離開城市。
不用面對虛偽的人際關係,只需要誠心得面對自己。

在電影的片尾,克理斯腦海閃過得他的家人,他終於回到家與父母緊緊擁抱。
我想,就算我們人身在異鄉,但最後我們的心仍然會回到家。






蒲公英 電影


蒲公英
伊丹十三

一部關於「吃」的電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主劇情,以貨運司機黑郎,
             幫助可憐的單親媽媽把生意不加的拉麵店,
             變成炙手可熱、生意興隆的麵店。

             在主故事之中,穿插著其他不同的小故事。
             每則的故事內容雖毫無關連,
             但都是已食物為出發點。


這則故事的食物是「炒飯」

            這則是我喜歡的小故事之一,
            內容大慨是已經病入膏肓的母親,
            因為家人的要求而用盡剩下的力氣煮完最後一餐。
            之後,母親滿意的看著家人吃飯的模樣後,
            就離開了人世。

            那時覺得故事的劇情很荒謬,
            要是讓媽媽好好養病不要做菜,說不定也不會走了!

            但,拖著病痛身體的母親願意為家人做最後一餐。
            臨走之前的那份微笑更能顯現母愛的偉大。



還有另一則小故事,食物是「冰淇淋」

            這是我最喜歡的故事!

            故事是一個剛拔完牙的叔叔正吃著冰淇淋當點心,
            結果旁邊的小孩正眼睛直瞪著他手上的冰。
            可憐的小孩大概愛吃零食,被媽媽處罰吃胡蘿蔔。
            最後,叔叔看他可憐就分給他吃。
 
            這則小故事讓我有對童年的共鳴,
            尤其是小時候愛吃糖卻被大人禁止的時候,
            看到那個可憐的小孩就像看到自己,
            那種純真又嗜糖的時代、吃到糖就可以滿足的時候。

            我認為這則故事完美的表達了食物的特性,
            因為冰淇淋就算是長大後的我們也還是愛吃,
            甚至就算牙痛也想照吃不誤的甜食。


            這部電影徹底得剖析「食物」。

            食物跟人們的生活是有強烈的相關性,
            有時,食物也可以隱喻人各種不同的七情六慾、人生百態。
            而且,食物也帶給人們舌尖上的娛樂。
            在電影裡頭有許許多多關於食物的特寫鏡頭,令人食指大動。







看完這部電影後超想去吃拉麵的!